为什么呢,个人以为可以从用户和网站运营两个角度去看:
用户角度-习惯的力量、传统的映射
1、从网络进入中国开始,国内网民的网络体验是从门户开始的(全国的三大不提了,区域的比如上海热线,isp兼门户,美好的回忆啊),因此国内用户对网页的“外部习惯”是门户那样呼啦啦展开的信息。(时至今日,门户在模式方面确实已经略显陈旧,为了生计而纷纷转投网游之类偏门,但是从用户习惯来说,网易的邮箱、新浪的内容,至今无人能撼动,大批初级网民的习惯仍是从那里养成)
注释:外部习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习惯,例如office系列,跨越了word、excel、ppt,使用习惯是一致的
2、传统的映射,即浏览网页对应于线下生活的什么元素。这是一个常识(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去反复论证这个常识),本身也是一种习惯,跨越了网络行为和日常线下行为的“外部习惯”。那么网络最初对于国内网民来说映射了什么呢,一是报纸、二是寄信。一个习惯了翻看大彩页报纸的用户,你忽然拿本国外的小册子(封面就标题、左侧导航,复杂的再来个搜索栏)给他,你不死谁死。。。。。
因此,从习惯的角度来说,对于习惯看门户的用户,热闹的页面对他们是最“简单”能接受的,与简单性的原则不仅没有背离,反而是极度契合。
网站运营角度–双方都需要扫盲和进步
1、内外两方面扫盲的需要
网站的所谓“简单”,立足于突出最需要突出的内容和功能,然而早期的国内网页,有两个情况,一是网站面对的是一无所知、一片空白的用户,任何事情都需要突出,因此采取“全部放出来”无疑是可取的做法;二是网站运营方本身也没几年经验(废话刚创办谁有几年经验),他自己也不知道该突出什么,是一种自我扫盲。
2、不会测试
不知有没人想过,一个页面出现了这么多的图文,除了卖广告的时候位置超多、很爽以外,到底有没人看。大批的门户站,除了最大的顶部栏目和底部的违禁小广告以外,其他地方的关注和使用率真的很成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部分呢?尝试定位了问题后,如果做了改进,能进行效果评估么?如果都不会的话,那还不如都放上去最安全了不是么。
当然了,对于卖广告的门户来说,他最好全世界都不会测,随他自己说,这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