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主角是GroupOn.com。它是一家诞生自美国的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网站,像历史上的明星模式一样,它有鲜明的创新之处:GroupOn每天推出一款团购产品,通常是让你不用犹豫的超低折扣,消费者很快被它培养出每日登录该网站看一看的习惯,每次只需要做出买或不买的简单决定即可。GroupOn上线7个月后开始盈利,随着前不久俄罗斯一家资本公司的进入,其估值在不到2年内已攀升到13.5亿美元,预计年内营收能达到3.5亿美元。
GroupOn早期的故事是这样的:创始人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此前若干年一直着迷于用户“聚合”的力量。之前,他曾经做过一个名为The Point的网站,试图将拥有同一个目标、彼此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虽然最终夭折,但用户聚合的思想始终作为他选择项目的出发点。他的另一个灵感来源应该是Woot,后者诞生于2004年,特色是一天卖一件商品,现在拥有儿童用品、酒类等几个子频道。当梅森把Woot的“One Day One Deal”的售卖方式移植到拥有大量闲置资源的生活服务业时,现在的GroupOn爆发了。
在中国,如同早年的博客热、视频热、电梯广告热、网上卖衬衫热以及电视购物热一样,现在克隆GroupOn的网站遍地开花,火得一塌糊涂。如果当年那些热门项目还只有20、30个模仿者的话,这次的泡泡,一下出来了美团、F团、拉手、24券、窝窝团、酷团、爱帮团等全国各地叫得上名的40~50家。另据网易科技的不完全统计,算上不是太主流的参与者,全国上下有150余家团购网站,称为“百团大战”毫不夸张。
人人都做团购,是否会重蹈许多热门创业项目最后惨淡收场的覆辙,或者最后出现一两家大鱼“包圆”?我们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高利润诅咒
GroupOn的确是一项高利润的生意,由于服务业的商户往往有大量闲置库存──这和其成本结构有关,譬如对于一家健身中心或者比萨店来说,高昂的投入是物业装修等固定资产,而增加顾客人数并不意味着增加很高的边际成本,所以他们愿意以非常低的价格把这些“空余位置”给团购网站,让后者为其找到大量新顾客,增加“翻台率”。同时,F团的创始人林宁还认为,GroupOn有扩大体验资产品牌价值的作用。网络时代的线下服务业,酒香也怕巷子深,“每日一团”是对商家服务的变相肯定和品牌口碑认同。
这种资源交换对商家非常合适,在达到最低团购人数以前,网站所展示的商家信息相当于一次免费广告。当然,广告最终的价值还是通过多少人浏览和最终成交来计算的,像一些高档服务商户,能留住百分之几的回头客就能收回广告投入。对于团购网站,好处是可以自己定价,并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收费,比如正品鞋电子商务网站好乐买有时候把一些折扣券免费交给团购网站,后者转手以9.9元卖给消费者,最终成交1500单,团购网站几乎没 有成本投入,就赚取了近1.5万元收入。如今这一数字已经翻了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