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梁耀明还没有特别适应对媒体侃侃而谈,同自己一手创办的站酷网一样,设计师出身的他也在适应着调整——更加公司化、更加商业化,梳理清晰脉络的同时也在以此来探寻更大的发展空间。
站酷网是一家细分在设计师人群的垂直社区,主打设计师之间的“以图会友”。这并不算一个特别大众的市场,伴随着成立八周年的生日,站酷的注册用户前不久刚突破260万,除去一些尚未入行的在校学生,梁耀明强调这个用户量已经覆盖了国内大部分的职业设计师。而就是这260万余的注册用户,却给站酷贡献了日均1万多张作品的上传量和超过700万的日浏览量。
从2006年的一个素材分享型个人博客起步,站酷已经经历过多次调整:随着聚集的设计师逐渐增多,2007年站酷调整为论坛形式,由一人分享变成行业之间的互相交流;2009年,随着论坛形式的局限性凸现,站酷再次调整为今日模式的1.0版本,定位在以设计师为核心的分享平台,梁耀明和几位搭档的参与形式也由之前的兼职变为全职,并逐渐开启了公司化的运作之路。形式虽然在变,但也都建立在由设计师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的基础之上。
今年7月底,站酷宣布完成额度为数百万美金的 A 轮融资,这也是站酷的第一次融资。事实上,在融资之前,站酷一直靠自有资金运营,并能处于不错的盈利状态。“其实之前一直没想过融资”,但梁耀明逐渐意识到,站酷开始需要借助到资本的力量,来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完成 A 轮融资之后,“蓄水”已达八年的站酷开始了下一轮尝试:如何用这个并不惊艳的模式继续深挖下去,并在设计师的垂直社区里钻出一个令人兴奋的油井。
设计师的成长体系
“你平常用站酷吗?” 在采访前,我随便问一个刚入行不久的设计师朋友,“用啊,刚好现在就在撸站酷呢”,问她用站酷做什么,回答得也很理所当然:“拜大神啊”。
设计师一直是站酷的核心资源,也是梁耀明认为站酷最不可取代的地方。从最初的素材分享、行业交流发展而来,转型为设计师分享平台的站酷逐渐吸引了一批乐于分享自己作品的设计师,并随着这种 UGC模式的自我积累,在站酷上,不同级别的设计师都能找到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方式:
1.在校学生或者入行新人以学习为主,并能在 po 作品中和同行不断交流;
2.逐渐发展稳定的设计师则可以通过站酷展示自己,来积累自己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3.而那些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师,除了可以进行行业交流外,还能够通过参加站酷上举办的比赛和投稿来进一步地获得“名和利”。
为了更好地建设设计师生态,站酷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设计师发现机制:没有算法也没有技术,站酷有一个由前设计师组成组成的编辑团队,每天对上传的一万多张图片进行审核评级,再根据不同的评级来安排图片展示的不同去向。
站酷还有一项“上首页”的设置,编辑团队每天会推荐十余组优秀作品做焦点图推荐,对设计师来说,自己的作品一旦被推荐到焦点图,即意味着相当大的认可,“有些还会写到自己简历里”,而为了保证这一设置的公正和威信,站酷很少干扰编辑团队的判断,“也没有花钱上推荐的先例”。
基于设计师的变现路径
在高度垂直的用户群体和所生成内容的基础上,站酷逐渐向横向发展,提炼并呈现了这一行业最常见的几类需求,试图在站酷这一款核心产品上, 延伸出不同的子平台,来解决设计师的就业、工作、学习等问题。